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朗读

双鹅飞洛阳,五马渡江徼。

何意上东门,胡雏更长啸。

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

太白昼经天,颓阳掩馀照。

王城皆荡覆,世路成奔峭。

四海望长安,颦眉寡西笑。

苍生疑落叶,白骨空相吊。

连兵似雪山,破敌谁能料?

我垂北溟翼,且学南山豹。

崔子贤主人,欢娱每相召。

胡床紫玉笛,却坐青云叫。

杨花满州城,置酒同临眺。

忽思剡溪去,水石远清妙。

雪尽天地明,风开湖山貌。

闷为洛生咏,醉发吴越调。

赤霞动金光,日足森海峤。

独散万古意,闲垂一溪钓。

猿近天上啼,人移月边棹。

无以墨绶苦,来求丹砂要。

华发长折腰,将贻陶公诮。

译文

双鹅飞出洛阳兆示凶像,五马渡江只因为中原变乱。

哪里能想到上东门那些胡雏,又一次长啸引起战火连天。

中原大地豺虎奔腾,烈火焰焰焚烧宗庙。

太白金星白昼经天,太阳无光余照惨淡。

京师王城倾破荡平,奔走世路艰难险阻。

天下四海尽望长安,只见长安已乱人人流泪不再向西而笑。

苍生百姓如似落叶相飘,尸体白骨之间相互凭吊。

朝廷部伍相连如雪山似的强大,但能否破敌谁能预料?

我低垂大鹏双翼难以施展才华,暂且先学南山之豹隐雾避害。

崔县令您真是位贤明的主人,每有欢娱必然召呼我来。

坐胡床吹紫玉笛,那笛声如来自青云嘹亮昂扬。

暮春时石杨花开满州城,摆下酒肴同去观眺。

忽然动念要到剡溪去游,那儿水清石妙境色空远。

白昼时分天地明亮如同雪色相映,轻风徐来溯光山色妍容尽展。

烦闷之时学学洛生吟咏诗歌,酒醉之后漫唱吴越歌曲。

清晨时分朝霞发出金光,傍晚时刻太阳垂落海边,高山一片森然。

我独自一人消散万古的忧愁,闲来垂钓小溪之旁。

猿猴在近处又似在天上啼叫,摇桨划船似乎驰向月边。

别以官职印绶来苦累自身,去追求护火炼丹的要诀吧!

如此华发还为区区五斗米折腰,将要被陶渊明笑话的啊!

注释

剡中:今浙江嵊州、新昌县一带。崔宣城:即宣城县令崔钦。

徼(jiào):边界。

奔峭:崎岖险峻。

北溟(míng)翼:典出《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此指施展才能。北溟,即北冥。

南山豹:典出汉刘向《列女传·陶答子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铎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此指全身远害。

胡床:可折叠的坐倚。

青云叫:指笛声如来白云端。

剡(shàn)溪:在剡县南,溪有二渡,一出天台,一出武义。

洛生咏,洛阳一带书生吟味诗歌之声,其声重浊。

吴越调:吴越歌曲。

海峤(jiào):近海高山。

墨绶(shòu):官印的黑色丝带。

丹砂要:炼丹要诀

陶公:陶渊明,东晋隐士、大文学家,曾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是辞去彭泽县令。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76-478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五年(755、756年)安禄山终于在范阳发动叛乱,然后率军长驱南下,使唐王朝猝不及防,洛阳和长安相继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和十五载(756年)六月沦陷。李白此诗作于十五载春,那时他正打算离开由崔钦镇守的宣城郡(今属安徽),前往剡中(剡县,今属浙江)避乱。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76-478

  从整体内容来看,诗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时势,从开头到“破敌谁能料”;第二部分抒写情志,从“我垂北溟翼”至末。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在诗的第一部分内,诗人先以四句三个典故,写了安史之乱的征兆。这三个典故都出自《晋书》。前二个见载于《五行志》,其一云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二月,地处洛阳东北的步广里突然地陷,有黑白二色鹅出现,后刘元海、石勒相继作乱;其二云太安时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五马游渡江,一马化为龙”,继尔中原大乱,琅琊、汝南、西阳、南顿、彭城五王同至江东,元帝嗣统。后一个见录于《石勒载记》,谓石勒年十四,“随邑人行贩洛阳,倚啸上东门。王衍见而异之,顾谓左右曰:‘向者胡雏,吾观其声,视有奇志,恐将为天下之患。’”这三个历史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安禄山叛乱前的种种迹象,显现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险局势。事情的发展果然像这些迹象所预示的那样,拥军自重的安禄山不久便率领如狼似虎的叛军,践踏了中原大地,焚烧了唐朝历代帝王的祀庙。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肆杀戮,使夕阳也收敛了它的余晖。号称帝王之城的洛阳已被攻陷,整个世道变得像险峻的山势那样不可预测;往日流传于民间的“人闻长安乐,出门向西笑”(桓谭《新论》)的俗语,这时成了对现实的绝妙讽刺;而最令人悲伤的是人民在战乱中的命运,他们被驱赶着去杀人或被杀,以致尸骨遍野,生命像落叶那样轻微渺小,纷纷败落凋零;面对连绵不断的战火兵燹,诗人展望时局,不禁发出了“破敌谁能料”的怅叹。这段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战火连天、哀鸿遍地的社会现实,读来惊心动魄。而诗人对时局、对民生、对社稷的关心和担忧,也隐寓其间。

  在这样一种不断恶化的严重形势面前,素以济天下、救苍生自任的诗人虽有拯百姓于水火的远大抱负,却看不到在当时实现这种抱负的现实途径,因此心情矛盾而复杂。“我垂北溟翼”一句,即透露了诗人怀有平定战乱和拯救苍生的雄心。“北溟翼”典见《庄子·逍遥篇》:“北冥有鱼,……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其翼若垂天之云。”李白作有《大鹏赋》,以大鹏自喻,诗中也多自比大鹏。他在描述安史之乱的严重局面后复用此典,其意不言自明。但鉴于诗作于天宝十五载(756年)春,那时的局势还在继续恶化,平叛的力量尚未集聚并付诸实施,诗人看不到出路,因此只能避乱隐居,以待时变。“且学南山豹”一句即反映了他这种以屈求伸的“心态”。“南山豹”典出《列女传》,其记陶答子妻云:“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诗人于此,正用“藏而远害”之意,但这个“藏”又不是消极无为的退避,而是“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就是积聚力量,陶冶品行,以求在时机到来时能有所为。这二句诗在内容上承上启下,是联结述时与抒怀二部分的枢纽。

  接下去,诗人以轻快的笔调,先记叙了在安徽宣城与崔钦的愉快交往。“欢娱每相召”,说明诗人与崔钦在这时过往甚密,相处甚欢。胡床玉笛,仰空长啸;杨花满城,把酒临眺,友人间相得自乐、不拘形迹的情景宛然目前,令人留恋。然后诗人以“忽思”一句转入对行将前往的剡中风光的描述。水石清妙,雪明天地,风开湖山,一派风光旖旎的江南景色,读来又令人神往。“闷为洛生咏”是说心情烦闷时将诵书吟诗,加以排遣。所谓“洛生咏”,据《世说新语·轻诋篇》刘孝标注,是指洛下书生咏音重浊,此借指吟咏诗作。这句与下句说明诗人虽然将避地剡中,过一种闲适放旷的生活,但内心并不平静,要籍诗酒来抒发烦闷。正因有这二句作衬垫,诗人下面想象避地剡中将垂钓溪岸、移舟月边的隐居生活,才显得既闲适而又迫不得已,这里也隐含了前面所说的“藏”字。诗的末四句,表露了诗人重性情、轻利禄的一贯思想,同时又可看作是对友人崔钦的好言劝慰。诗人既珍重与崔钦无拘束的交往,又对他的“华发长折腰”颇不以为然,指出不要为官禄所苦,来寻求道家清静无为的奥妙,否则将会受到陶渊明的嘲笑的。他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为人熟知的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的典故,把自己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的话含蓄道出,言意均至,颇见深情。

  从整篇诗作来看,前后部分的叙述似不协调,且内容风格的反差也极明显。前者沉著悲愤,深沉中饱醮血泪;后者则轻松明快,清新中满含情谊。但过渡自然,结合巧妙,全从题意行文出发,是一篇情深意切的临别赠言。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李白朗读
()

猜你喜欢

史鉴

去湖三里近,种竹万竿馀。径转通幽处,朋来问索居。

散金时买画,补屋为藏书。千古王摩诘,辋川应不如。

()
释元肇

清简何曾五马荣,时艰念虑在生灵。江如谢朓诗中静,山似岳阳楼上青。

戢戢鱼头曝冬日,翩翩鸦字出宸庭。三吴父老遥相祝,几向天边望福星。

()

分手暮江寒,徘徊立马看。

寻常相见易,倍觉别离难。

()
孙俊在

春风旧梦渺如烟,来去难逢故友贤。六载同窗承化雨,蒙恩菁校感心田。

()

周王八骏走天涯,争似君家四宝奇。

郑洛风烟虽咫尺,恨无由往一观之。

()

百顷澄潭细吐云,碧沙流水不生尘。若为唤起龙行雨,散作千岩万壑春。

()